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聚焦非瘟!第三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3)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9 03: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闫之春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立贤研究员针对我国养猪业40年的育种成绩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闫之春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立贤研究员针对我国养猪业40年的育种成绩,分析了非洲猪瘟背景下猪的遗传改良变化。王立贤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非洲猪瘟在全国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事实,系统防控能力的缺失和基层的乱象使得“控瘟”难以快速生效。而非洲猪瘟也打乱了养猪业的发展格局和步伐,促使行业不得不做出许多重大改变。其中疫病防控理念将会发生重大改变。过去,我国在疫病防控方面疏于防疫,重在治疗,一直过度依赖疫苗、药物,而非洲猪瘟的发生让人们对生物安全高度重视,必然会实现对其他疫病更加有效的控制,预计中国猪病的防控水平会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而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将使种猪遗传进展提高,遗传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非洲猪瘟的发生对我国育种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因流通限制,种猪企业损失惨重;性能测定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一切企业被迫使用二元猪回交选留后备种猪甚至商品猪。未来几年,出于对生物安全的考虑,大部分扩繁场、商品场母猪群会实行自核心群模式。

但毫无疑问的是,非洲猪瘟将促进产业升级、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进一步发展,养殖巨头得到更快发展;生产体系、育种体系将不得不去适应非洲猪瘟短期难以消除的局面,例如,调猪和调肉的转变将使育种更加关注系水力、肉色等指标,大型屠宰企业的占比提升,也将使育种根据分级标准调整选育重点(屠宰率、背膘、均匀度等),但生物安全的改善将会使疫病的影响降低,有利于遗传潜力发挥;也有利于基因育种技术在一线落地,而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可以确保育种工作的延续。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立贤研究员

中国动物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党组书记、中国任OIE代表黄保续研究员自非洲猪瘟以来,无数次亲临现场,做了大量现场数据追踪分析。在本次峰会上,黄保续研究员也结合实际调研分享了他在“加快生猪产业体系升级、提升非洲猪瘟防控效能”方面的思考。

黄保续研究员认为,非洲猪瘟发生一年来,通过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总体而言防控成效显著,但整体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目前非洲猪瘟疫情的特点呈现病毒污染面广,但流行强度下降;流行毒均为基因2型,但不排除复杂化;传播途径有所变化,但依然复杂;发病进程特殊,先慢后快,难以早发现早处置。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强,病死猪、生肉、人、苍蝇、老鼠都可以传播,早期传播以泔水喂猪为主,但目前来看,人员及车辆带毒是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并没有发现任何经过饲料和饮水引发的源发性疫情。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强,病原清除难度大,传播途径多样,目前全球只有13个国家成功根除非洲猪瘟,因此我国必须做好长期“抗非”的准备。

黄保续研究员认为,防控非洲猪瘟必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生物安全水平,首先要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我国养殖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传播风险高,严禁泔水喂猪、强化养殖人员的卫生条件是根除疫情的前提条件。其次,提升运输环节生物安全水平,我国生猪调运网络极其复杂,任何一点出现风险疫情都会无限放大。第三,要提升屠宰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未来,应优化生猪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主产区的生猪就近出栏,从而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应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自成一体,压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同时加快建设配套设施工程。黄保续研究员提出,除非洲猪瘟之外,我国还面临1200余种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因此促进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动物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党组书记、中国任OIE代表黄保续研究员

互动论坛环节,参会代表就非洲猪瘟疫情分布及病毒检测、非洲猪瘟疫苗进展、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场规模及猪舍设计、未来猪肉价格变化等问题积极提问,演讲嘉宾予以认真解答。

互动论坛

文章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网址: http://www.cmsykx.cn/zonghexinwen/2020/1009/573.html

上一篇: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贯彻落实《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