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43年坚持育成国产牛(2)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9 1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湖北荆门、内蒙古通辽、内蒙古赤峰、河南郑州、云南昆明、吉

  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湖北荆门、内蒙古通辽、内蒙古赤峰、河南郑州、云南昆明、吉林长春、新疆等地区、场站加入“华西牛”育种体系,实施统一登记制度,开展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

  在乌拉盖基地的20年间,李俊雅及其团队是乌拉盖牧民的朋友,是老师,也是学生。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低、肉牛良种覆盖面小、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小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俊雅说,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品种和数量优势。

  李俊雅给出一组数据:“华西牛”品种验收通过后,预计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刘现武说,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生产水平逐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牛肉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快速增长需要。原因主要是我国肉牛业起步晚,品种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养殖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也有待提升。

  牛位于六畜之首,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农耕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耕牛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牛的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和肉牛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把牛从过去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的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8月9日,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发布消息称:去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的“华西牛”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许多科学家大都是用30年干好一件事。而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科学家则整整花费了43年,令人惊叹。

  育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是一场长达43年的科研长跑。长跑过程中,有人放弃,有人改行,留下来的抱着把“冷板凳”坐穿的坚韧,培育出了中国自主的肉牛品种。

  育种初步成功后,李俊雅的团队又迎来了新的推广难题,即“华西牛”的育种群规模较小,严重制约了育种效率和育种进展。

  “‘华西牛'是大家畜育种的一个重大代表性成果。”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说,在种群性能上,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突破;在组织机制上,成立了育种联合会并以实体形式运行,有机整合了育种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单位力量。

  他告诉记者,“华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其培育过程经历了杂交探索阶段(1978-1993年)、种质创新阶段(1994-2003年)和选育提高(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才最终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华西牛”。

  面对这些问题,2002年-2003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学成回国的李俊雅研究员,带领其课题组成员针对我国东北、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大省进行了调查。他们经过调研、研究、试验,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许下了“破垄断局面,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的愿望。

  这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说,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肉牛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从40年前选定了研究方向,到20年前走出实验室,常驻草原深处的乌拉盖基地,这个团队对自己的选择从来不悔。面对荆棘,这个团队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前攻坚。

文章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网址: http://www.cmsykx.cn/zonghexinwen/2022/0829/1263.html

上一篇:“华西牛”来了!打破肉牛核心种源卡脖子难题
下一篇:9月份开始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