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43年坚持育成国产牛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9 1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破解“役用”到“肉用”的难题 李俊雅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到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群

  破解“役用”到“肉用”的难题

  李俊雅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到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乌拉盖地区的新品种培育基地,记录了他们在“华西牛”选育提高阶段工作的点点滴滴。

  在乌拉盖,李俊雅团队不仅培育出了优质的“华西牛”,更锻炼出了一支吃苦耐劳,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专门化育种人才队伍,他们秉承老一辈育种人攻坚克难、笃定不悔的科学精神,如今也依旧坚守在乌拉盖,依旧把“华西牛”培育工作作为毕生所向。

  怎么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团队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创新性地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

  育种这条路,道阻且长,但他们选择继续走下去。李俊雅说,“育种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李俊雅团队综合考虑到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

  为此,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最终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的“跟跑”到“并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华西牛”的培育之路上,李俊雅团队遇上的第一个难题是,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

  他同时提到,新品种的审定通过,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艰巨任务的第一步。下一步,“华西牛”育种联合体将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完善后续育种机制与市场对接;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

  如今,“华西牛”既适应我国牧区、农区及北方农牧交错带,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李俊雅介绍,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屠宰率62.39%,净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2003年起,团队与乌拉盖地区合作意愿强、群体稳定、育种基础好的15户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他们又在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

  研究团队在了解了乌拉盖的环境后,就从当地牧户生产问题实际出发,从表型测定和系谱记录等基础工作入手,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的育种手段,专攻肉牛生长速度慢、繁殖效率低、表型数据收集难度大、持续周期长等一系列育种薄弱环节,最终育成“三高两广”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2004年,李俊雅团队开始在那里组建“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在群内选择公牛开展横交固定,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式育种核心群模式开展选育。


  从2007年参考群组建至今,该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等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目前参考群体规模已达3920头,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

  肉牛育种是一个极其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华西牛”就经历了4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3-5年时间,在这一期间又要不断进行测定和选育,才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来向我们学的。”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一想起20年前研究团队初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学怎么选牛,怎么养牛,后来,又教我们怎么选牛,怎么养牛。”

  在锡林郭勒盟东北边境乌珠穆沁大草原,有一个名为乌拉盖的地区,位于乌拉盖河、斯尔吉河、乃林河流域,那里水草丰美,适于养牛,是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马、牛、羊的主要产区之一,历史上有扎格斯太牛、满都宝力格牛等地方牛种。

文章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网址: http://www.cmsykx.cn/zonghexinwen/2022/0829/1263.html

上一篇:“华西牛”来了!打破肉牛核心种源卡脖子难题
下一篇:9月份开始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啥情况?